700小说

700小说> 反攻略的正确姿势[快穿] > 第90章

第90章

见,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宋徽宗还以为来到了汴京。 街道上络绎不绝的人各种卖东西的,而且百姓们洋溢着笑脸,看起来一片祥和气象,倒是过的很滋润的。 一路上走来,很快就到了一座巨大,特意为宋徽宗准备的府邸。 众人进去之后,被安排了房间。 在这边都是周泉负责招待。 周泉在宋徽宗面前恭恭敬敬道:“陛下,微臣知道陛下要来,特意准备了这府邸居住,只是这里比较简陋,比不得汴京,希望陛下谅解。” 宋徽宗:“这什么话?周爱卿,朕来此地又不是来游玩的,是来视察民情,居住坏境嘛这样就行了,不必过于苛责!” “陛下说的是!” 周泉赶紧附和。 宋徽宗:“朕刚到这里,还没有到处看看,周泉,不如你说说朕第一个应该先去哪里?” 周泉道:“陛下,微臣觉得陛下来到此地,应该先去这里的农庄看看,就在不远处,陛下可以去吃这里的农家饭,这里的农家饭是真美味啊!陛下尝尝就知道了!” 宋徽宗还从没吃过什么农家饭,听到这话,他笑道:“这个主意不错,吃点农家饭,与百姓同乐,嗯,大家都一起去!” 四周文武百官有些惊愕,他们都是汴京的大官,过的是锦衣玉食的日子。 哪里吃过什么农家饭啊! 这不是吃糠吗? 怎么吃? 这其中尤其是像蔡京,郭飞明这些人,那都是大宋的王公贵族,那日子过的是相当不错,怎么能吃过这种东西呢。 他们只知道享受,吃好的穿好的,用也是好的。 不乐意吃这种东西。 此刻宋徽宗四周围绕群臣,现在由于已经到了府邸,不是之前那样到处都是护卫守卫,这里还是很安全的。 众人一路前行,来到了一处粮食仓库附近。 周泉笑道:“陛下,此地是一座粮仓,我们可以先去看看这里的粮食,这说来,今年真是丰收大年啊!” 太监李彦笑问道:“粮食充足自然好,就是不知道这里种植出来的粮食味道怎么样?” 第447章 周泉:“咱们这里的粮食味道还是可以的,吃了都说好,大部分都是超优千号种植出来的!不过现在还在准备,咱们先去看看粮仓。等会就可以吃上了。” 众人进入粮仓后,首先到处看了一下这里的粮食情况,的确是仓仓堆满,看起来就有一种丰收大年的味道。 宋徽宗点点头,从仓库来看,的确很惊人。 他更加相信武植所说的产量是真的了。 不过他本来也不怀疑,毕竟武植什么时候骗过他了? 宋徽宗笑着道:“诸位爱卿,现在看到了,这里的仓库每一个都堆的高高的,这么多粮食都是此地种植而出,这还仅仅是其中一个仓库吧!” “是的陛下,像这样的仓库咱们还有不少!” “嗯!”宋徽宗点点头。 周泉:“陛下,出了仓库,不远处就是农庄了,您跟我来!” 众人一路跟随,最后走到一座农庄。 “哎哟,知府大人怎么有空来到咱家了!快快,请进!” 这农庄的一个老伯看到周泉神色变化,赶紧将众人迎接过去。 毕竟这小老百姓,见到知州大人还是非常惶恐的。 “赵伯,今日咱们过来,是想要带诸位大人看看百姓的粮食收成如何,刚才咱们去了官仓,想要去你家看看,不知能否让我们看一下!” 周泉笑道。 “对了,这位乃是当今官家!还有武相,以及诸位大臣!” “什么?”老农顺着介绍,看到武植的时候浑身一哆嗦,差点就给武植跪下了。 又看到陛下,也是惶恐不已,他还以为这么多人都是周泉的什么朋友之类的,结果来的居然都是宰相,还有当今陛下。这可将老农吓坏了。 对于燕王,老农也非常尊敬,感激。 老伯首先是给宋徽宗,还有诸位大人行礼,这才恭恭敬敬将他们迎接进去。 好在这里是农庄,可以容纳不少人。 老农也表示给诸位大人看自家的粮仓,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要是平常的百姓人家,若说有人要看他们存储的粮食,那还不是要了他们的性命。 毕竟粮食之重要,就是家财。 如果遇到的是什么强盗,劫匪,或者是一些地方豪强抢夺粮食,那怎么办? 然而,眼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武相,还有当今陛下以及大宋诸位大臣。自然不存在这些问题。 所以老农非常乐意。 口里说着好,走路也很快,赶紧去里面一处地方,打开一扇门。 众人进去一看。 好家伙。 整个仓库里面都是堆积的高高粮食,那几个大缸已经装不下,全部将粮食给溢出,堆积在了地上。 这一看就知道是大收获,过的极为富裕啊。 郭飞明看到这场面,也是神色变化:“一处百姓人家居然有这么多粮食?” “百姓家如果有这样的收成,那还真是非常不错了!” 许多人知道,像这种情况也只有一些富人家里,或者是地主家才有的情况。 虽然这里的粮食和官仓不能相比,但这是一处农庄啊。 就是一百姓家里。 有这样的粮食极为惊人了。 “百姓家的粮食都堆积不下,就这么落在地上堆着,如此情况就是南方也不多见!” 李彦面色惊叹。 郭飞明心里在想,这一定是他们知道官家要来,所以提前准备好的。 这样的情况只能出现在勋贵家族或财主家,普通百姓不可能如此丰收。 这一点郭飞明心里非常清楚。 他活了大半辈子了,又不是不了解大宋的情况。 然而现在这里,就一农户家。 却有如此丰厚的收成,他自然是有些不敢相信的。 如果每个农户家里都能有这样的收成,那整个全城有多少农户?整个燕云十六州有多少这样的农户百姓啊? 这样累计起来的收成之惊人,就不用说了。那还真是与武植上报的税收情况相等。 宋徽宗看到官仓都没有这么震惊。 因为官仓他只看到了一个,仓库堆积粮食是正常的,但百姓家里还堆积这么多,有点不可思议了。 宋徽宗惊讶问道:“这是整个农庄的粮食,还是一家人的?” 听到这话,周泉立刻找来了一名这里的官员。 是管理这片区域的农业官员。 最低级的九品芝麻官。 对于这里区域情况,他是最了解的,所以周泉赶紧找来了。 在武植的政务司,像这样的官员有不少,每个区域都有一个。 是当地的百姓兼任。 这些都是掌握比较雄厚农业技术的人才,因为他们要管理农业,种植情况,肯定要找一个懂的人来管理。 武植要的是物尽其用,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此人见到燕王和宋徽宗之后,还是有些紧张的,但也知道是自己表现的机会。 也不能给燕王丢脸。 他过来后,行礼,然后恭敬道:“陛下,这里的粮食只是一处农户的,并不是整个农庄的粮食!” “整个农庄粮食仓库不在这里。这里太小了!装不下……” 郭飞明一愣,这还小? 宋徽宗大喜:“这么说来,燕云真是个丰收年啊!” 这人又道:“陛下,您看,这里都是小麦,这些小麦通过研磨可以变成面粉,然后可以做成馒头,馅饼,或者是包子,全部都是小麦做成的!” 这人说着,指着一个方向,众人便是看到在旁边有浓烟袅袅,有香腾腾的气味飘散而来。 说着,这人带着宋徽宗他们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在一座房子里面,堆积着高高的小麦。 每个打开后,粮食都散落溢出来,装的太满了。 宋徽宗:“这难道也是一家农业的收成?” 这官员笑道:“陛下,这不是,这是咱们村要上缴的税粮,暂时只能放在这里。” 嗯? 众人一听,这就有意思了。 既然是上缴的税收货物,为什么放在这里呢? 不应该早早就运送到汴京吗? 不少朝臣好奇起来,顺便看了一眼武植。要知道,这里可是他在管理。 燕云虽然是武植的封地,但每年的税收还是不能少的,这些既然是税粮,怎么会留在这里。 难道是贪污? 许多朝臣心里活跃起来。这要是武植没处理好,被抓了现场,露馅就有意思了。 宋徽宗问道:“为何税粮会在这里?” 闻言,此人笑道:“陛下,这里距离汴京太远了,所以暂时只能放在这里!” 宋徽宗点点头,倒也没在追问。 旁边的郭飞明站出来:“陛下,这不对吧!即便远了点,也可以先存放在津府仓库啊!” 郭飞明心里有些高兴,感觉自己抓住了武植的把柄。 不过按理来说,武植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才是。 他也不能笃定,但万一是武植疏忽大意了,自己岂不是可以抓住机会打击一番? 第448章 “是这样的!” 这时,官员立刻解释道:“陛下,燕云上缴货物税收的津府仓库,其实早就已经堆满了,放不下。 所以只能放在各自的地盘先暂时存着,等那里的粮食都运走了,咱们这边的在运送过去,即便如此,也得分好几次呢!” “……” 他们算是听出来了,总之一句话,他们这边的粮食收成高的惊人。 各个地方都已经放不下了。 原来是这个原因! 郭飞明心中有些失望。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证明粮食为什么放在这里的理由。 宋徽宗听到这里,也是陷入了沉思。 汴京以前也有过粮食缺少的情况,因为那是在黄河附近,如果决堤了汴京会有大水,导致收成不好。 然而现在汴京各地都非常完好,堤坝已经通过修建渠道,分流到燕云这边。 这是在燕云收回来的时候,很快实行的事。 解决了洪水问题,如今燕云又有源源不断的粮食汇聚起来,今年国库粮食比往年不知道多了多少。 这真是让人太意外了。 要知道,以前有些区域,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不差粮食的都是一些勋贵家族。 但在这里,百姓们的粮仓堆积,不愁吃喝,百姓们富裕了啊! 这就和以前是两个不同的情况了。 而且每家每户要都是如此情况。 只是,在过段时间等几次秋雨过后,这些小麦可能要发霉不能在放了吧? 一旦发霉就不能吃了啊。 如果是个别家这种情况还好,但每家每户如此多的粮食,怎么储备反而成了大问题啊! 以前都是空仓,现在堆积不下,想来真是汗颜啊! 以前他们总是听闻哪里没有粮食,哪里在饿死百姓。 如今,宋徽宗第一个想到的却是这粮食该怎么处理? 解决不好,浪费很多粮食。 没粮的时候缺,有粮的时候又愁这个。 哎……但总比没有要好。 宋徽宗心里还是挺得劲的。 但宋徽宗还是觉得这些粮食如果坏了,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农官听了之后,道:“陛下,小人有一个建议!” 嗯? 农官说了之后,在场的大臣看向他,他却没有丝毫的慌乱,虽然有些紧张,但该表现的时候就应该表现。即便是表现错了。 他就是一个芝麻不入流的小官,根本没什么资格像陛下提什么建议。 因为在场这么多王公大臣,哪一个都可以说话,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个小小的农官,若非今日陛下出行来到这里,他这辈子都不可能见到官家。 宋徽宗倒是点点头:“有什么建议,说吧!” “是!” 农官道:“陛下,您担心的问题,小人认为并不是不可以解决!” “这么多税收的粮食都来不及运送,等到了汴京也没有仓库存放,粮食随意搁置反而会弄坏粮食。 其实我们这里的粮食足够满足百姓的生机,汴京更是不缺粮食,所以小人觉得这些多出来的粮食,可以先将汴京的粮食出售,然后在将这里的粮食纷纷运送汴京。” “这样汴京的粮食运走,四面八方的税收粮食在源源不断运送过去,便不会出现仓库满了放不下的情况!” “这样既解决了燕云粮食堆积问题,也可以给国库带来丰厚的收入!” 嗯? 在场的朝臣感觉这农官还真敢说。 “依你之见,要卖给谁呢?” “陛下,在汴京临近的地方,有西夏,而在燕云连接的地方有高丽!” “不如就将汴京的粮食卖给西夏,将燕云这边的税收粮食直接卖给高丽,这样一来,一部分粮食甚至可以不用运送到汴京!” “到时候卖的钱在运送汴京,也就不存在粮食囤积的问题了!金银是不会坏的!” “当然,这是卖给高丽的情况下,若是只卖给西夏,这些货物还是需要运送汴京,只是汴京仓库腾出来,也有了位置放。 总之,大宋粮食增加,需要一些销售渠道分流出去,不然堆积在手中如同陛下之见,会有一部分坏掉,那就是损失了!” 这…… 听到这小小的农官说了一大堆,宋徽宗忽然双眼一亮,感觉此人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诸位朝臣也是点点头,这芝麻大的官敢在两位丞相和官家面前提出自己的建议,就这份胆魄就不是一般人能比。 普通人在这么大人物面前说话哆嗦,几句话都说不清楚,思维模糊,根本无法直言。 宋徽宗忽然觉得,这燕云的一个芝麻小官,居然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啊? 这是武植选拔的人才吗? 就在这时,李彦道:“若是卖给高丽和西夏,岂不是增加了他们的粮食储备?这要是打起仗来,岂不是用在我们身上!” 农官笑道:“这位大人,您说的有道理。但是目前来说,大宋有陛下在,如今消灭了辽国金国,各地经济也增长,国富民强,别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丽,就是西夏这等大国,大宋岂会畏惧?” “他们若是敢攻大宋,就算大宋所有的粮食送给他们,他们也不是大宋对手!” “因为他们和大宋的差别不仅仅是粮食,所以这种事不可能发生!” 在场的众人都是大宋朝臣,这话听着倒是舒服,所以也是点点头。 的确,如今大宋之势头,高丽这种小国根本就不敢,他们粮食储备再多也不是能攻打他们的理由。 除非是势均力敌,有庞大军队的大国,这样的地方缺少粮食无法大面积作战,若是给了粮食,就会助长他们的威风。 至于西夏和高丽,还真不存在这种问题。 其实众人是知道的,只是这么随口一问罢了。 宋徽宗点点头:“你这个主意不错,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可以增加国库,也不至于让粮食囤积坏掉。” 宋徽宗点点头。对于眼前的这个小官颇为欣赏。 此刻,他又问道:“你们这里的粮仓,一般有多少斤,每个仓库是多少农户提供的,津府又有多少这样的仓库呢。” 宋徽宗继续问,可以多了解一点。 农官笑道:“陛下,一座粮仓,一共是六十户人口累计的粮食。” “咱们这边的粮仓都在大城,或者是中等村落聚集,每六百个农户就会有十个小的粮仓。 而在咱们整个津府一共被武相设立了六百三十个乡镇,这么多乡镇算起来就有六千六百三十个大仓库。 而这些粮食仓库加起来,粮食就有几十万了。” 众人听的面色骇然。 一个津府居然就有这么多仓库,这么多产量,着实是有些惊人了。 农官继续道:“燕云之所以有这么多收成,其中也有大宋国库贷款的原因。 之前武相像朝廷贷了三千万拨款,都用于了基础建设,开挖河道,灌溉良田播种等等,所以除了是武相种子优良之外,还因为种植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贷的钱还购买了许多树苗栽种。在燕云有黄沙含量的土地上种植,可防止土地流逝,巩固河堤,以后树木长大,也可以进行一部分建设所用。” “这些贷款,不出意外,明年这个时候,算上其他的一些收成差不多可以还了! 而且燕云这边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税收,以后还会继续高涨。 每年保底估计也有两千万两银子。这只是初步计算,实际上只会更多。” 几千万两啊! 什么概念? 一年国库收入才多少? 但一个燕云就能赶上国库每年的大部分收入了! 宋徽宗啧啧称奇,这里发展的太好了。 武相不愧是武相啊。 听到这里,武植也没否认,这些的确是他在这里运作的方法,而且借款也的确是朝宋徽宗要了。 不是直接拨,而是以借的形势,毕竟要整顿燕云,乃是重中之重,用宋徽宗的钱,整治自己的封地,然后赚钱了在还给他就行了。 每年的税收,也足够宋徽宗大赚了。 听到燕云的成绩,旁边郭飞明,太子赵恒,宰相蔡京等人都是一言不发。 其实内心也是有些汗颜。 刚才他们的确看了许多仓库,听这人说的有理有据,不像是作假。 如果是真的,看到武植在这里的成绩,他们忽然有一种自己在大宋是吃干饭的感觉。 关键,武植真有这么神吗? 以前燕云蛮夷之地而已,很多地方都没有开发,根本没有这样的收成。 如今却达到如此成绩。 不过,似乎宋徽宗重用武植以来,无论是大宋还有现在的燕云,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武植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 仔细想来,这武植每到一处都没有失败过,都好像很成功吧? 为何其他人,或者说他们在场的人没这个能力? 是他们不作为吗? 可能有一点吧,但不完全是,他们也没这大能力。 即便是蔡京也不行。 蔡京也是有些好奇的问道:“你们这里的百姓都是怎么做事的?莫非这些百姓都长了三只手不成?” 就算是优良品种,就算有多的良田,但这些百姓也太强了吧! 种出这么多东西? 他们到底是怎么劳作的? 第449章 “大人您说笑了,咱们这里的百姓都是普通人,这收成其实与种植的一些技巧有关。” 农官不卑不亢道:“我在当这农官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百姓,只是我还算是对方圆的土地有所上心,经常会研究土地的好坏,这里的许多良田我都做过仔细勘察。” “有些土质是比较偏向于酸性质的,这样的土地如果种植小麦收成就不太好,比较适合种植玉米,这样会有更多收成。” “而有的土地属于盐碱性质,这样的田需要复耕后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才合适,所以,不同的土地都有适合种植的农作物,这个就要因地来栽品种了!” “我也很感激武相能让我任职,没有武相我的这些观察研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农官的话让在场的一些朝臣内心有些鄙夷。 虽然他懂的东西多,但这样的人严格来说在大宋是不能当官的,因为他不是读四书五经,也不是正经科考出身,这样的人在大宋不说当官了,当个吏机会也不大。 只能做百姓。 在场的人基本上都是科举出来的,没有一个是像农官这样随便提拔起来。 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正统,而像农官这样的人当官,多少是有点不正。 不过接下来,农官似乎感受到众人的想法,又笑道: “按理说,我这样的人是没资格当官的。是武相给了我机会。不过经过小人这么多年经历下来,我对官是这样理解的。 大宋的文武百官,是统治大宋发展方向的官员,而还有一部分人适合做朝堂的建设者,不参与大方向,却可以弥补各个领域的细节。” “这样物尽其用,才可以更好的让大宋发展。像大的事情就需要陛下和诸位大人来商议决策了,这些事情咱这种人是没这个智慧的。 但是像这种技术性的地方,读四书五经可能用不到,需要咱这种真正的技术官员,才可以将技术落实在每一块田地上增加收成,只有技术,才能种植好这些良田。” “像这种事情庙堂之上的人,很难体会下面百姓的苦,有了这些技术,百姓们不但可以增加收成,也能减少一些繁琐不必要的劳作,提高效率。” 农官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虽然他也不认为朝堂之上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但知道话也只能这么说。 当然,若是像武相这样,那还真是没什么可挑的。 武相的能力不容置疑,相比之下,其他的朝臣都好不到哪里去。 不说其他,就蔡京此人吧,他的家族中人贪污受贿的事情不少,只是有宰相撑腰,谁敢说什么呢。 蔡京本人,也不是啥好人。 都是一丘之貉。 不过要说人家不行,那也不绝对,不行人家能做到宰相? 只能说,他们的才能在于勾心斗角,敛财,拉帮结派上面,对于大宋其他百姓利益,他们很少顾忌,可能这是人品的问题,但也的确没有武相有能力就是了。 反正这是他自己的想法。 而听农官说完之后,那些觉得此人不够资格当官的大臣都是心中惊讶。 宋徽宗也是看向武植:“武相,此人是谁提拔的,不会是武爱卿吧?” 听到这话,武植笑道:“是我提拔,不过这些话可不是微臣教他的!” 农官多少有点教人怎么治理天下的味道。 宋徽宗要是追究起来,此人就是挨打那也是铁定的事情。 不少朝臣也觉得此人胆子很大,但说的也很有道理。 毕竟刚才这农官也赞誉了他们这帮朝臣,所以没理由去反对。 如果农官说他们这些人不懂得农务,巴拉巴拉的,怕是这时候朝臣要攻击他,说他放肆了。 所以,说话还是要带点利益对方耳朵的门道。 谁都愿意听好话,在这好话其中在说一些真话,众人就容易接受了。 这小小的农官,这点还是知道的。 宋徽宗被农官教育了一番,倒是觉得有趣。 这是在教自己怎么做官家吗? 宋徽宗笑道:“你们这里的良田,农作物一般是怎么劳作的?” 农官:“陛下,我们这里的农户非常勤奋,此地方圆干旱较多,所以我们会修建水道,聚集雨水还有黄河的水流引用过来,导向田地里面。” “我们的良田种植不错,粮食其实也够吃了,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得让百姓更有积极性!” “这话怎么说?” 宋徽宗问道。 农官解释道:“为了让百姓们日子好过,更加富裕,所以在家的女人也得动员起来,让她们在家中做纺织业。 我们的纺织业经过改造,好棉布做成的绫罗绸缎是专业人制作,普通人做不了,百姓们也用不起,但咱们这粗布却可以,不但可以自己制作,还能自给自足,吃穿用度都可以照顾到!” “而且在南边的区域,我们还开采了一大片的荒地用来种植棉花,这些棉花经过赛选可以做成棉质麻布。” “这些东西很快可以用在燕云市场上,百姓们就有了一份收入,也弥补了这方面采购的繁琐。 还有,武相已经在燕云各地打通各种渠道,给这些农产品提供销售途径,很方便。” “如此男人在外面务农,女人在家里忙活,不但能养家还能赚钱,这样一家人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也更有奔头。” 闻言,宋徽宗点点头。 他仔细打量眼前的农官,此人看起来很年轻,但这娓娓道来分析的各方面,包括在他们面前发言的勇气,都丝毫不弱于一些官员。 甚至比很多官员要强。 宋徽宗看到燕云一个芝麻小官都这么有能力,也是有些高兴。 最重要的是这里百姓过的好,他这个官家也愿意看到。 可以说,现在的燕云不再是以前的蛮夷之地,变得富裕起来。 而这其中,武植的功劳巨大。 这点着实让宋徽宗没料到。 他虽然明白以武植的能力,在这里有一番作为是不难。 但如此有成绩,谁能想到? 哎!宋徽宗内心感慨。 燕云给武植作为封地,也算是另有一番发展,甚至可以带动大宋的各方面。 宋徽宗觉得,武植的新法很好啊! 第450章 接下来,宋徽宗又经过一番询问。 将此地男女老少等等各方面情况问了一下。 农官便告诉他所有的情况,老人有多少,年轻人有多少,小孩子有多少。 这些都回答的清清楚楚,除此之外,还告诉宋徽宗这里建立了学堂,教导本地小孩读书。 还动用了本地有些学识的老人担任老师工作。 老人因此可以有一份轻松工作,还能给年轻人省下一些时间。 总之,一切看起来很圆满。 宋徽宗听到这些情况,他是相当满意。 眼前这个小农官,他觉得不错。 宋徽宗问道:“你是武相提拔的,这样的人才当小官可惜了!” 宋徽宗如此想。 农官赶紧道:“陛下言重了,其实我这样的小官在燕云多了,这是政务司官员在各地任职的基本素质,也是必修课,都是要考核的,如果连这点都不知道,怎么为百姓服务,怎么做基础劳务管理呢?什么都不会这官也就没当的必要了!” “哦?”宋徽宗目光一亮。 这样的农官很多? 在场的人不是傻子。 这小农官能知道的这么清楚,肯定不是一般人,要知道,他知道的很多包括农作物,男女情况,还有各方面的数据。 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然而,这农官说这样的官员到处都是。 那这多吓人? 不说都如这般,哪怕是有一半这样的能力那也不容小觑,整个燕云有这么多基础官员,老百姓怎么会发展的不好呢? 宋徽宗颇为感慨, 尤其是此刻的工部尚书,在听到这小官说的这些信息后,也是有些傻眼。 宋徽宗还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曾经宋徽宗也问过他一些大宋方面的情况,然而,数据非常模糊,有的甚至答不上来。 如此对答,居然不如燕云的小农官。 他赶紧低下头。 此刻宋徽宗想了想,因为这所有的数据,都是农官的一面之词,所以宋徽宗笑着道:“你说的燕云这么好,若是朕随便找一个人问问,情况不属实,你这可是欺君之罪啊!现在你反悔还来得及。” 宋徽宗是笑着说的,农官道:“陛下,小人句句属实,不敢欺瞒,燕云如今的情况就是这样。” “嗯!也好,朕找人在问一问情况。” 宋徽宗点点头,走了出来,随处看了一眼外面。 宋徽宗在远处一些百姓之中,看到了一个老爹,这老爹手中杵着一根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虽然年纪大了,但脸色还是非常不错的,甚至和旁边的人有说有笑。 他背后还背着菜篮子,里面装的一些叶子,不过这不是给人吃的东西,而是因为他家里养殖了一些牲畜,给畜生吃的。 这时,宋徽宗走了过去:“这位老伯,我想问下,你们家今年的收成如何?” 听到有人说话,他转过头来一愣。 “什……什么成啊?” 老伯闻言,笑眯眯的转过头来。竖起耳朵,似乎有些听不到。 宋徽宗:“今年的收成,收成!” 宋徽宗重复了一遍。 老伯:“什么?收什么?什么成……哦,你是说今年的收成啊?” “……” 众人无语。 老伯笑容满面:“说道今年的收成啊,哎呀,咱家今年的收成那是真不错啊!” “我家今年的粮食,都已经堆满仓库了!” “以前啊,咱们家的粮食能维持一家人生活,只能算是个半饱啊,如今我家的粮食多的吃不完,我家的猪天天都吃粮食,现在都挑食了还要吃点别的,这不我去弄来了一些菜叶子给我家猪吃。” ”哎,这以前啊,就羡慕人家有钱的有粮食,现在咱也不羡慕了,家里多的是!真是好啊,好啊!” 老伯说的很开心。 宋徽宗笑道:“老人家,那您现在日子过的也不错啊!” 老伯:“什么?儿子?对对对,我是有个儿子,以前啊,日子穷吃不上饭,我家儿子只能在外面做工,还赚不到什么钱,现在家里有田种,我这儿子天天忙活,今年收成不错,还卖了点粮食,家里也富裕起来了,还顺带开了一个厂,我寻思着在过一两年攒点钱给我儿子说个媳妇。” 宋徽宗点点头:“那很好啊!现在日子富裕了,以前可苦了你们啊!” 老伯:“以前?哎,别提了,以前咱们这有个什么国公,就知道压榨我们,过段时间就会过来收咱们这里的粮食,我家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都被他们拿了去。只留一点饿不死的粮,日子真是太苦了啊!” “说到这群人,真是一群混蛋啊!好在他们已经被处决了!” “现在我们在武相的管理下啥都有,良田也是公平分配,那什么贵族也不能压迫我们了。” “武相的新法在燕云试行,没钱还能贷款,种植的粮食一部分上缴,剩下的好多都是咱自个的,比以前好太多了!哎,咱就没想到还能过上这种日子!” “说来这新法好啊,咱大宋的陛下那也真是用人唯贤,听说武相是陛下一手提拔的,这识人的眼光,真是绝了!没有武相,咱们哪能过这日子啊!” 听到这话,宋徽宗浑身一震。 只感觉身躯毛孔全部张开,无比舒畅。 他就喜欢听人说他的好。 这些人还得不是大臣,要得是天下的百姓。 只有百姓说他好,那才是真的好。 宋徽宗笑了起来,龙颜大悦。 老爹笑道:“这位看着面生啊,不是咱村上的人吧?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外地的吧?听说咱这待遇好,所以想要过来?” “咳咳……这位是当今官家!” 旁边蔡京连忙道,生怕这老爹说出什么不尊敬的话。 “官?看不出来你还是个官啊?嗯……这衣着倒是不一般,你是个啥官啊?有多大?” 老爹说道最后好奇道。 蔡京:“这是当今官家,是陛下,放肆!” “诶,蔡大人,切莫无礼!” 宋徽宗瞪了一眼蔡京。 这老爹最后才听清楚,又看了看四周的人,他眼睛不太好使,此刻仔细一看,好家伙,这么多衣着华贵的人,他听说好像是武相回来了,但不知道当今官家居然在这里,还在眼前。 老爹赶紧跪在地上:“陛下,小的不知道是陛下,多有得罪啊……” 宋徽宗笑道:“老伯不用多礼,起来吧,对了,你刚才说的厂是怎么回事?” 第451章 “陛下,是这样的,咱家开了一个厂,规模还不小呢。” 老爹笑呵呵道。 听到这里,不少大臣都笑了起来。 一个小老百姓,之前连米饭都吃不饱,开厂?那不是笑话吗。 难不成在家里养几个鸡鸭什么的就变成厂了? 不过也能理解,老百姓嘛,有点小事情都喜欢夸大。 蔡京这时候道:“你家里是不是养了一些鸡鸭?老伯,……这算不上什么厂。” 老爹看向蔡京,他没理会,感觉这人说话阴阳怪气的。 他看向宋徽宗:“陛下,您跟我来,我带您去看看就知道了!” “好!”宋徽宗点点头。 说话间,几个人便是朝着老伯家里走去。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一座房屋面前。 这房子有三间屋子,不大不小院子。 刚刚进去就听到里面有不少人在说笑,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原来是一台台纺织机在不断的来回拉线。 有七八个妇女在这里劳作。 随着不断的来回拉扯,这线就成了布匹。 这边转一下那边转一下的,布匹就形成了。这些布匹做成之后旁边还有一些会刺绣的人在做活。 这里还是非常热闹的,众人都在忙活着,一边说话一边工作。 “陛下您看,这些就是我们的厂了,合伙开的!” 老爹笑道:“原本啊,我想都没敢想我儿子居然还能开厂,这不燕云给我们贷款嘛,我儿子联合村其他人就合伙购置了一些东西办了一个纺织厂,如今产量还算可以!” “哎呀,这要是没有武相的贷款新法,咱们这小老百姓哪里能做这个,根本就没钱买这些东西!” 老爹:“咱们村里的妇女,还是会一些活的,现在也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布匹制造出来可以朝着南方销售,连渠道咱们武相都已经打通了,只要我们生产出来就会有人来收购,然后给我们钱!” “现在,妇人家也能养家糊口了!” 听到老爹的一番话,在看到这里的场景,就是蔡京也是不免有些尴尬。 原来这老爹说的厂是纺织厂。 他还真没看出来,这里都是一些小百姓还能做这个。 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的确可以算上的是厂了。 宋徽宗点点头:“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现在女人却是可以聚在一起制造布匹销售南方,很不错啊!” “今日,朕还真是见到了以往见不到的一幕!” “看来武相的政务司还是很好啊!” 宋徽宗对于武植的政务司越发的赞同了。 百姓们各司其职,物尽其用,创造更好的利益和环境,天下人就可以过上富裕的日子。 这日子好了,国泰平安,宋徽宗虽然是躺平专家,但他也乐意见到这种情况。 绝对不是每天上朝就听说哪里哪里造反,哪里哪里有山贼出没,杀害百姓,哪里又出现了什么命案。 每天听这些都烦死了。 他更愿意听到的是,哪里的百姓过好了,有饭吃了,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这时。 宋徽宗扫视一圈,走出来之后,还能听到外面有歌声传递。 一群人围绕在一起在跳舞。 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些孩童更是在这里嬉笑玩耍。 好一片热闹场景。 宋徽宗看着这些人群活的很开心,对于百姓而言,这些其实就够了。 他们只要吃饱饭,有收益,一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收成的粮食又可以卖成金银,种植遇到问题,比如没水,有虫之类的都可以找政务司的人来想办法处理。 这样的一种状态,的确是非常不错的。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过的更好。 宋徽宗来这里,可谓印象深刻,他以前去大宋其他地方,了解到的多是一些抱怨,百姓们怨声载道,当然,他在朝堂上很多人说的都好听,说什么百姓们过的很安逸,很富足之类的。 实际上到处都是反贼。 这还安逸? 只是没有个好的办法处理而已,天下的士大夫结构已经形成了,在想要改变,动摇他们的利益就很难了。 然而武植来了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去做这些,宋徽宗也支持,关键武植有这个能力。 现在宋徽宗看到整个村落都如此融洽,也知道此地的情况是真实的。 接下来,经过宋徽宗在其他区域走访查看,大致都和之前村落一般情况,很多百姓家里都在忙活。 一个村是这样,大臣们可能不信,然而好几个都是如此就由不得他们不相信了。 毕竟一个村也有不少人,即便是燕王吩咐让他们演戏,百姓们过的不好,也不可能全村的人散发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高兴。 有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实际发生,才能让人有这样的满足感。 了解清楚后,这时候宋徽宗道:“武相,我看刚才那个农官很不错,好好培养,是个做事的人。” 宋徽宗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站在角落的农官。 听到这话,农官内心很是高兴。 武植笑道:“陛下,政务司是按照功绩来升任的,像这样的农官做的好,升任是很快的事情。” “嗯,这样也好,免得埋没了人才!” 宋徽宗点点头。 他感觉政务司的体系非常好。 手底下的官员也比较尽责,刚才走访中很多百姓都夸赞政务司的人,这不是他以为的,是百姓们说的。 此刻。 他们回到之前的农庄后,周泉特意给大家准备了一桌饭菜。 是之前说好的农家饭。 毕竟官家来了,在场又是诸位大臣,还是要款待一番的。 不过宋徽宗说要吃农家饭,体验一下百姓的生活,所以并没有过于丰盛。 到饭点,蔡京看着一桌子农家饭菜,一脸嫌弃。 他们来这里就累的不行,吃的还是这东西,这不是给猪吃的吗

相关推荐: 篮坛大亨   红豆   家有甜妻:大叔的独家专宠   婚里婚外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深宵(1V1 H)   蝴蝶解碼-校園H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