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小说

700小说> 汴京春事 > 第148章

第148章

景的心绪。 入他目的,或许只有秋风瑟瑟,林寒涧肃。 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是他第三次来访灵壁了。 和前两次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同。 这一次,他占不过才一个多月的徐州城,岌岌可危。 薛庵数次发兵前来夺城。 两次野战后,刘琰便下令退守紧闭城门,坚壁不出。 他知道若再正面打下去,即便不败,自己这两年里养攒出的这三万兵马也必将大伤元气。 他付不起这个代价。 所以改以退守为应对。 但这种闭关退守是不可能长久的。他知道这一点。 若无外援,自己迟早会被瓮中捉鳖。 所以数日之前,趁着夜深,他在几个亲卫的保护下,从西门悄悄出城,走小道,第三次来到了灵壁。 ……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卧薪尝胆,夙心往志,所求便是有朝一日,他也能够于这乱世立于不败。 无数个梦醒后的难眠深夜里,陪伴他能让他苦涩咀嚼的,是两年前的那段他无法忘记的刻骨屈辱。 那个本该属于他的他所深爱着的女子,最后却被别的男人给占有了。 乔家罔顾婚约,视他如无物,将他的未婚妻拱手送给了别的男人。 唯一的原因,就是那个男人足够强大。 而当时他能拿的出来的,只是一个如同笑话般的琅琊世子的头衔。 这一生,他都将无法忘记雪地里的那一幕。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她的面。 她被陈瑞从他的手里给劫走了。 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跪在雪地里,眼睁睁地看着她从自己的视线里消失掉。 就在那一刻,刘琰对自己发誓,有朝一日,不管她在哪里,是什么人的妻,他一定要夺回她。 她是属于他的。曾经是,到死也是! …… 原本,他离自己的梦想,似乎已经进了一大步。 他拿到了徐州,终于将势力扩展出了弹丸琅琊。 那时候,距离洛阳千秋大殿那个位置的梦想,似乎从未有过的变得清晰了起来—— 他自然是有资格梦想的。 这天下,原本就是他刘家的。 宗室众多子弟里,也独他被誉为兰枝玉树。 宣帝崩,刘哀刘利为争夺皇位不可开交,一个死,一个被囚,帝位悬虚之时,他那年十七岁。刚从兖州回到琅琊不久。 他的名字也曾被洛阳朝臣提及,认为宗室里,他最合适上位。 自然,那些全是水月镜花。 到了如今,借着这个乱世之机,他靠自己的苦心经营,终于从琅琊国走了出来,占领了一块新的地盘,而且是如此好的地盘。 倘若能真正吞下徐州,于他更远的目标,无疑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前想后,他决定冒险出城,再次来灵壁,拜访他极其渴望能够延揽的那个被人称为绿眸将军的比彘。 第一次,比彘在崤地应战杨信,他未能见到。 第二次,比彘婉拒了他。 第三次来,他希望精诚所至,金石能够为开。 从这个绿眸将军初战薛泰开始,一直在关注徐州一带的刘琰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他的非同一般。 事实证明,自己绝没有看走眼。 …… 上两次来的时候,虽然薛庵为保下邳,已从夏丘撤兵。但杨信依旧还在攻打灵壁。 这一次来,杨信已经退兵。灵壁一派安宁。 刘琰并不知道杨信投靠了魏劭。也不知道杨信退兵,是奉了魏劭的命。 这便注定了他游说的失败。 这一天,他虽然顺利地见到了比彘,比彘也因他宗室身份,对他十分恭敬,以礼相待,以王呼他。 但无论刘琰如何游说,比彘和前次一样,始终没有点头。 比彘说道:“我不过一乡野草民,蒙王高看,三次来访,我实是感激,本当效犬马之力,只是我素无大志,亦无过人本领,侥幸得以偏安一地,心满意足,不敢耽误王之大业,请王上勿怪。” 刘琰是个聪明人,知道不能强人所难。 最后他客客气气起身,告辞前,说道:“孤听闻,将军夫人乃兖州乔刺史府之女,则将军与燕侯魏劭同为连襟。不知将军可曾与燕侯谋面?” 比彘道:“曾见过一面。” 刘琰笑道:“燕侯乃当世豪杰,孤早耳闻,惜未曾谋面。将军既与燕侯同为连襟,莫非燕侯已早我一步,先谋取将军之心?” 比彘忙道:“王上说笑了。我与燕侯不过去年见过一面罢了,何来谋取之说。” 刘琰目光微闪,略一沉吟,又道:“孤少年落难之时,蒙乔府不弃,曾留我数年。我与夫人情同兄妹。今日前来,孤特意携薄礼,将军可容一面?” …… 大乔在堂中见到了刘琰。 刘琰有丰姿,如瑶林琼树,向来又温文尔雅,早年居留乔家的时候,小乔和他两情相悦,大乔对他印象也很好。他十七岁离开兖州,如今一别,忽忽多年过去,二人如今竟在此地相遇,回想往事,大乔未免心生感慨。 知道他和小乔的旧事,所以叙旧,一句也不提小乔。 各自说了些近况,忽见刘琰迟疑了下,问:“敢问阿梵妹妹,如今可知蛮蛮的近况?” 大乔迟疑了下。 “阿梵妹妹勿多心。我并无别意。只是一别多年,一直没有她的消息。这才问一声罢了。” 大乔抬眼,见刘琰目光投向窗外,神色惆怅。 想起少年时候的往事,也只能叹一声命运捉弄了。 想了下,便道:“不相瞒,我与阿妹向来有通信往来……她如今过的很好,也怀了身孕。多谢琅琊王记挂。” 虽两年过去了,大乔却看出,刘琰似乎对小乔还是有些念念不忘,便特意如此强调,想打消掉他的痴念。 刘琰出神片刻,忽展颜一笑,道:“多谢阿妹告知。我也听说过些乔家与燕侯的旧事。原本担心她在那边过的不如意。知道她一切都好,我便安心了。在我心里,她也如同你一样,是我阿妹了。下回阿妹若去信给她,可否烦请代致拳拳?” 大乔道:“琅琊王请讲。” “就说……” 刘琰垂眸,沉吟了下。 “就说,从前她与燕侯大婚,花烛筵开,我却拘泥旧事,未及时祝上新僖,甚愧。如今时过境迁,豁然开朗。欣闻祥麟吉音,一并恭贺,遥祝阿妹万事遂心。一字一句,皆为我拳拳之意。” 大乔原本有些迟疑,听到如此的话,便放下了心,点头笑道:“琅琊王放心,我必替你将话带到。” 刘琰朝大乔致谢。随后告退。 比彘送他出了灵壁。 刘琰纵马出了灵璧,行出一箭之地,停了下来,面朝正北方向,出神了片刻。 随从刘扇,知他此次延揽比彘依旧未果,迟疑了了下,问:“徐州岌岌可危。薛庵之外,杨信也虎视眈眈。比彘又不肯效命。王下一步,该当如何?” 刘琰视线慢慢从北方收回,缓缓道:“孤听闻,洛阳如今就连三岁小儿也在唱所谓‘孙在山,走之底’的童谣。幸逊篡位,势在必行。等着看吧,天下局势一旦有变,我自应便而动,另有定策。“ 说罢纵马向前,再未回头。 132.第 132 章 洛阳。 十一月初七,丙申年辛丑月乙未日,大典星官奏称是为黄道吉日,诸事大顺。 乙未日的前夜,莲花台里灯火通明。幸逊召投效于他的朝臣彻夜议事。 幸逊高坐于台,俾睨四座,顾盼得意。座下群僚捧檄待命,人人喜笑盈腮,翘首等着消息。 俄而,卫尉卿高准疾步入内,跪献一面黄帛。 展开,乃幼帝刘通的禅位诏书。称自愧德薄位尊,愿效仿古时先贤,禅让帝位于幸逊,特诏告天下,盖玉玺大印。 高准又报,明日吉时,待百官升堂,丞相入千秋殿,幼帝将亲扶丞相登上宝座,宣读禅位诏书。 此话一出,莲花台里欢声四起。群僚纷纷下跪,以九五之礼表贺。 幸逊得意洋洋,欣然纳受。一片歌功颂德声里,看到议郎竺增立着不动,似面带犹疑。 竺增是幸逊的旧日谋臣,一路拥他,出谋划策,从河南入洛阳,颇有资历。此刻人人庆贺,独他不跪,幸逊心生不快,便出声发问。 竺增道:“非丞相不可称帝,而是时机未到!汉室虽微,然并无暴虐,丞相本已位极人臣,突取而代之,难堵天下悠悠之口,不得人心。这便罢了,我所担忧,乃是北方魏劭。魏劭一日不除,丞相隐忧便在。我知丞相亦一心要伐魏劭。可发布檄文,安他一个不轨罪名,便师出有名,再以汉帝之名召诸侯共伐之,岂不更好?丞相若以汉帝之名出师,那魏劭应战,便是公然谋反,战未开,先失一局。丞相若称帝而起兵,岂不正给了魏劭勤王之名,公然得以挑拨天下,共同对抗丞相?” 幸逊不悦道:“汝何出此言,扫我之兴?所谓无德让有德。汉帝乃自愧无德,当不起尊位方禅于我,我何以不得取?我有天下兵马五十万,猛将数十人,投鞭可断水,岂惧魏劭小儿?前月洛阳东郊又有天降祥瑞,预谶天下新主,正合我之名。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竺增道:“非我妄言。前月东郊所谓天降祥瑞,实是可疑。苏氏居心叵测,丞相千万勿受一妇人蛊惑,否则恐怕悔之晚矣!” 幸逊半生枭雄,对这些祥瑞托梦之说,自然不可能深信不疑。只是他一心称帝,之前苦于没有合适机会,犹豫摇摆之间,恰好苏娥皇托梦之说,投其所想,如给渴睡之人递过来枕,原本五分的半信半疑也就变成了七八分。 听竺增之言,大怒:“汝大胆!居心何在?若非看在你随我多年,略有功劳,我必严惩

相关推荐: 将军夫夫闹离婚   大唐绿帽王   赘婿   倒刺   我以力服仙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姑母撩人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