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小说

700小说>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NP) > 第147章

第147章

给朱瞻基一条生路。 可处置轻了,朱高煦与他的党羽不会答应。 毕竟他们可不想再给这位太孙殿下死灰复燃的机会,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 所以这一次朱高煦沉默了良久,这才试探性地开了口。 “这就要看您的意思了。” “现如今大明四方还有位置的,就只有朝鲜了。” “近一点的朝鲜,远一点的美洲,我会给他一支装备齐全的军队,让他自己去创建属于他朱瞻基的王朝!” 朝鲜! 美洲! 朱棣脸色这才好看了些,第一次对朱高煦露出了笑容。 “那就朝鲜吧!” “朕想……临终前能再见他一面!” 终究还是祖孙情深! 朱高煦心中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其实他们二人心中都清楚,朱瞻基远去美洲彻底离开中原,这才是最好的安置办法。 可是美洲太远了啊,远得令人绝望,哪有朝鲜近呢? 为了成全朱棣的私心,朱高煦也只有给出朝鲜这个选择。 “把那孩子唤来,朕再跟他说说话,就让他去吧!” “另外,朕已经让礼部准备你的册封大典了,做了太子之后,你这逆子可不能再像以往那般任性了!” 得,合着在这儿等自己呢! 朱高煦扫了一眼这位腹黑的永乐皇帝,没好气地拱了拱手,然后起身离去。 还得是永乐大帝啊,要是自己对戴纶、杨士奇、朱瞻基三人的处置没让他满意,这老小子只怕也不会松口,册立自己为太子了。 好在,朱高煦没有得意忘形,做出了最合理的安排。 汉王府邸。 一众心腹全部在此。 先前因为反击,汉王所有关系都摆在了明面上,所以此刻群臣也用不着顾及什么了。 他们现在就想知道一件事情,最终结果是什么! 聂兴,顾佐,宋礼,王景,贾谅,郑和,杨士奇…… 朱高煦扫了他们一眼,先爆出了一个好消息。 “礼部正在筹备册封大典,不日大明朝就没有汉王了!” 此话一出,众人狂喜! 没有汉王了,那就只剩下……太子! 汉王一脉,将成为太子一脉,成为帝脉! 不枉他们前前后后地折腾了这么久,现在终于马到功成了! 不等众人跪地恭贺,朱高煦便摆了摆手。 “原太子一脉,连同朱瞻基在内,会率军前往朝鲜开疆拓土!” 朝鲜? 为什么不是美洲? 或者说西域也行啊!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有些不爽。 因为这对汉王一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朝鲜距离中原不远,而且直接与辽东接壤! 要是那朱瞻基贼心不死,只怕将来还会生出后患。 “王爷,朝鲜并不是一个……” “这是陛下的意思,无需多言!” 朱高煦打断了杨士奇的进言,直接道明了原因。 听到这话,众人都有些气闷,奈何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这就好比一场大仗,己方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可最后对方主将却逃出生天,未尝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让人很是不爽! 朱高煦将他们的表现尽收眼底,也没有过多解释什么。 “都回去做好准备吧!” “册封大典之后,先前停滞的新政,将会继续推行!” “这一次本王不希望再看到,这些新政出现任何问题!” 众人闻言神情大振,纷纷领命而去。 唯有杨士奇留在原地,他是一个聪明人,所以在等着自己的处置结果。 朱高煦深深地看着他,良久都没有开口。 “你这次做的有些过了。” “罢官去职,逐出京师,这是最好的结果。” 杨士奇闻言一愣,随即郑重地向朱高煦躬身行礼。 “多谢王爷相救!” 他很清楚,如果不是朱高煦保下自己,说不得会被抄家灭族! 朱高煦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哈士奇。 这个家伙,见识与野心都不该是大明现在应该出现的! “去南洋吧!” “配合老三把南洋事务做好!” “大明不会偏安一隅,未来的征程在大海之上!” 杨士奇原本有些低落,但听到这话之后却是浑身一震! “王爷放心,臣明白了!” 第621章 最后一课!心灰意冷的永乐皇帝! 乾清宫。 朱瞻基神情恍惚地被带了进来。 当踏进寝宫,见到朱棣的那一瞬间,这位曾经的太孙殿下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孝孙臣,叩见皇上!” 朱瞻基直接跪倒在了地上,以额触地。 朱棣倚靠在软榻上面,歪着头看着朱瞻基。 沉默了良久之后,朱棣还是开了口。 “上前来!” 朱瞻基不敢不听,一步一步地跪着上前,终于来到了软榻前面。 “抬起头来!” 朱瞻基微微一愣,还是老老实实地照做。 下一刻啪的一声脆响,脸上挨了皇帝陛下一记重重的耳光。 骤然挨了一巴掌,朱瞻基身子下意识地微微向后缩去,整个人都僵在了那里。 朱棣凝视着眼前这张酷似自己年轻时的脸庞,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悲切。 这是他朱棣的嫡长孙! 这是他朱棣曾经寄予厚望的好圣孙! 这是他朱棣一直一来坚定不移培养出的帝国继承人! 可也就是这个最宠爱的孙子,在他人蛊惑之下,做出了一系列的谋逆不轨之举,恨不得自己早一点死去!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只怕莫过于此了! “你也是读了那么多书的。” “君子立于世,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还是说你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朱瞻基没有回答。 成王败寇! 现在说什么都没有意义! 如果这一战他朱瞻基赢了,那史书就可以由他书写! 只是可惜,功亏一篑! “孩子,我想问你一件事情。” 朱棣的眼睛眯了起来,盯着朱瞻基。 “你为什么一定要杀了你二叔?” “因为……二叔不死,我没有活路!” 朱瞻基颤声道:“监国之后,我本想留二叔一条性命。” “可是那些汉王党羽闹出的动静太大了,二叔手里握着的兵权也太多了!” “北疆驻军,西南战兵,还有郑和水师,他们都敢为了二叔无诏调兵,威逼朝廷!” “二叔不死,哪怕我即位称帝了,也压不住这些骄兵悍将,大明迟早会爆发出另外一场靖难之役!” “所以你觉得杀了你二叔,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朱棣叹了口气,对这个孙子感到彻底失望。 换句话说,朱瞻基之所以非要杀了朱高煦不可,说白了就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斗不过后者。 朱高煦活着的时候,羽翼丰满,兵强马壮。 哪怕他朱瞻基已经夺了监国职权,也根本压制不住汉王党羽! 所以这小子想得就很简单了,只要杀了朱高煦,那汉王党羽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他可以逐一攻克。 可事实真会是这样吗? “即便汉王朱高煦死了,汉王世子可还在,赵王朱高燧也还活着!” “那些汉王党羽转而拥护他们,那你又该怎么做?难不成把你二叔三叔这两脉全部杀光诛尽?” 朱瞻基低下头去,无法回答。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真会一路杀下去! 连救过自己性命的二叔都杀了,为了那个皇位,没有谁是不可以杀的! 朱棣眼中露出了一抹哀色,恨铁不成钢地逼问道。 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好圣孙,会是这么个心狠手辣、目光短浅的废物东西! 这孩子已经疯魔了啊! “孩子,你知道朕最痛心的是什么吗?” “你爹宽厚仁慈,如为君,纵使不能为大明开疆拓土,但守成足矣!” “可恨你爹英年早逝,就那么撒手人寰了,甚至来不及再帮你撑个几年,让你有时间成长起来!” 顿了顿,朱棣又叹息道:“你爹临终之前,是不是多次劝你不要跟你二叔争了,你斗不过你二叔的。” “可是你这孩子偏偏不听,非要跟你二叔夺嫡争位,怎么都舍弃不了那储君大位!” “你以为夺嫡争位,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一整盘棋局,你这个太孙毫无还手之力,始终都被你二叔的人牵着鼻子走,甚至连你身边的人都一一离你而去,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你告诉朕,这样的你,拿什么跟你二叔斗?识人不明,听信谗言,宠幸佞臣,疏远忠良,刚愎自用,不择手段……你太令人失望了啊!” “皇爷爷!”朱瞻基颤抖着声音道,抬起头来,乞求的目光看向朱棣,希望他别说下去了。 事到如今,朱瞻基哪里还不明白,戴纶那个贼子必定是汉王朱高煦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蛊惑自己来的。 可自己非但没有丝毫察觉,还不听杨溥的劝谏,对那贼子言听计从,以致于最后酿成大错,万劫不复! “看来你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朱棣注意到了朱瞻基眼中一闪而过的寒芒,显然还在记恨戴纶这个小人物,更是对朱瞻基失望透顶。 一想到这孩子是老大最疼爱的儿子,也是自己曾经最偏爱的好圣孙,朱棣就心痛得无法呼吸。 “你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金忠蹇义夏元吉这些九卿大员,会联手抵制你这位监国太孙吧?” 朱瞻基没有回答,因为他确实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那些九卿大员为何全都抵制自己。 “君者,正也,势也,如以狡得利,以诡立世,以狠谋身,则人不久,国不长!” “阴谋诡计,是上不了大台面的,哪怕你夺得了监国职权又能如何?朝野上下只会认为你朱瞻基是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如此君主谁愿死心塌地地追随效忠?” “反倒是你二叔虽然嚣张跋扈了一些,但他行事向来光明磊落,言出必行,从来不屑于使用这些鬼蜮伎俩,哪怕跟你夺嫡争位,也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大政,这就是你不如你二叔的地方!” “呵!”朱瞻基轻笑了一声,对朱棣的说法嗤之以鼻。 朱高煦光明磊落? 朱瞻基心狠手辣? 不过是他这一局输了罢了。 朱棣冷眼看着这个孙子,彻底失去了开导他的兴致。 “你真以为你二叔会杀了你?” “他给你的安排,是去朝鲜或者美洲,率军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可你这一局要是赢了,你朱瞻基又会怎么做?汉王一脉和赵王一脉只怕会被你杀个干干净净!” 啊?! 朱瞻基目瞪口呆地看着朱棣。 他当真没有想到,二叔竟然真的会留自己一命! 原本他都已经心存死志,彻底失去了希望。 朱棣再次叹了口气。 “今天,是朕给你上的最后一课。” “你能听进去最好,如果听不进去,那就算了。” “朕原本以为,你将来的成就会远超你爹,甚至不亚于朕!” “可是现在看起来,你的性子根本不适合为君为帝,你也不会成为一代明君!” “皇爷爷,我……” 朱棣摆了摆手,直接结束了谈话。 “去吧!” “率军去美洲!” “这辈子都别回来了!” “带着你爹那一脉,去建立自己的王朝!” 第622章 太子朱高煦!朱瞻基远航美洲! 永乐十八年,春。 正月丁卯,天德,黄道吉日! 今日,注定会是一个名留史册的重大日子! 因为就在今日,皇上将册立汉王朱高煦为国之储君,入主东宫! 华夏乃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历代宫廷册立储君的仪式都十分隆重。 更何况这场东宫册立大典,自去年便开始筹备,隆重到了极点。 因为册立的太子殿下,乃是未来的帝国继承人,乃是一国之储君! 正因为册立储君的非凡意义,加之汉王朱高煦的崇高威望,为了今日这场册立大典,整个朝廷七部百司自去年便开始紧张但激动地忙碌了起来。 早在一月之前,皇帝陛下便派出使臣四出祭告诸神,命令朝臣及诸番写好贺表,甚至一应参与册立太子典礼的赞礼官员、百官和所有有关人员都要在册立的前一天排演册立礼仪,海外诸王纷纷赶回京师……隆重到了有些夸张的地步。 其实朱高煦有些怀疑,这是不是老头子给自己的变相补偿。 可当他得知朱瞻基最终被老头子安排去美洲,而不是朝鲜后,朱高煦就有些不太能够理解了。 谁也不知道那日朱瞻基到底与朱棣聊了什么,反正最终结果就是,原本既定的朝鲜,变成了美洲。 那可是美洲啊! 郑和去了一趟,命都差点搭上了。 哪怕是郑和水师的顶尖舰队护航,也不一定保证就不会出现意外。 心疼爱孙的老头子,怎么就忍心把朱瞻基给发配去美洲了,这辈子都不再见? 朱高煦想不明白,也懒得去想。 因为他现在忙着准备东宫册封大典,忙着学习那些繁文缛节。 直到大典举行的这一天,刚刚清晨时分,宿卫宫廷的禁军卫队金吾卫再次威风凛凛地排列在午门外东西两侧,尽显森严仪仗。 拱卫司同样在丹陛东西、丹埠东西两侧陈列仪仗,丹陛南侧则摆好奏乐的乐队,由和声郎亲自指挥,甚至为了增加气势,典牧官还在奉天门外依序放着一些豢养的虎豹! 可以说为了今日这场盛事,朝堂上下尽皆忙碌不已,唯有当事人还在心安理得的睡大觉。 夜半时分,朱高煦就被宦官唤醒,开始了准备工作,静静等着仪仗队的到来。 做太子啊! 其实朱高煦是拒绝的! 他更想带着大明无敌水师去串门! 奈何大胖胖走的太早,老三又不成器! 随着朱瞻基被发配去美洲,太子这个储君大位,也只有落到他朱高煦头上了。 只是真走到了这一步,朱高煦反而感到了些许惶恐。 太子,以及皇帝,自己真能够做好吗? 以往他可以任着性子胡来,因为还有永乐皇帝给他兜底。 可真成了太子殿下,他就会被套上一层层的枷锁,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潇洒自由了。 这一切,都不是他想要的啊! “爹啊,犹豫什么呢?” 朱瞻壑笑呵呵地开口。 “不会到了现在,您老想退缩了吧?” “皇爷爷可等着呢,满朝文武也都等着呢,您可别在这个时候犯浑!” 听见便宜儿子这话,朱高煦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这小子一直待在北平历练,倒是没有先前那么愚笨了。 韦妃也款款走了出来,替朱高煦整理好衣角。 “别想那么多了王爷。” “咱家走到这一步,已经别无选择了。” 朱高煦闻言深吸了一口气,不敢再犹豫不决,步履坚定地走出了汉王府。 此刻文武百官早已身穿禽兽官服,齐集于午门外,而后来到奉天殿外的广场之上依序排班列好,观礼册立大典。 而尚宝卿则跟随小鼻涕一同恭敬地前往谨身殿,奉迎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身着身穿赤红通天衮服,头戴青玄赤黄冕冠,浑身散发着威武霸气。 这一刻,原本略显迟暮的他,似乎重新恢复到了巅峰时刻! 在近侍的族拥下朱棣起身离座,乘天子龙辇从谨身殿来到奉天殿。 尚宝卿捧着天子玺印,侍仪导引圣驾,一路韶乐不止。 朱棣高坐于龙辇之上,望着肃穆而立的满朝文武与诸王公卿,脑中思绪万千。 昔年册立老大为太子的时候,似乎也是这般场景吧? 一时间,朱棣陷入了回忆之中。 如果老大能够再撑几年,等到瞻基那孩子成长起来,是不是结局就完全不同了? 不知不觉间,朱棣已经在美妙悦耳的韶乐之中升上宝座,四位引导官领着朱高煦来到了大殿之前的丹陛拜位侍立。 接下来便是赞礼官与内赞官对朱高煦进行双重折磨,一会儿跪一会儿起,一会儿走几步再跪,一会儿跪几步再起…… 一整套流程走下来,汉王爷已经快要发飙了。 最后朱高煦在对陛下鞠躬行礼,郑重四拜,这才总算是结束了这惨无人道的刑罚。 按制接下来朱高煦应到中宫朝谢皇后,从而正式成为皇太子。 但自徐皇后病逝,朱棣也决意不再设立皇后,故而反倒是减少了一桩麻烦。 到此,这场大典,也步入了尾声。 观礼的众人,神情各不相同。 站在前列的赵王周王等人,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因为汉王朱高煦在夺嫡之中获得胜利,顺利入主东宫,那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保全自己现在的权势和利益,诸王外放的政策也不会出现任何变动,那可是他们自己的王国! 而薛禄柳升等武官勋臣同样欣喜不已,他们一直鼎力支持汉王朱高煦,当年夺嫡失败陷入沉寂,没想到事情竟有转机,今日亲眼见证了汉王殿下入主东宫,成为永乐朝第二位太子爷! 朱高煦成功上位,这是武官勋臣最乐意见到的结果! 因为朱高煦与朱高炽不同,这位可是野心勃勃的开疆雄主,武官勋臣不愁自己会被搁置清算! 而且那朱瞻基被皇上发配去了美洲,这辈子都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汉王朱高煦,将会是唯一的帝国继承人!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少缙绅官员神情凝重,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位新任太子爷了。 毕竟太子朱高煦敌视程朱儒官,敌视文臣缙绅,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如今他朱高煦入主东宫成了储君,只怕日后文臣缙绅的日子会很难过了。 朱棣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一时间也是有些感慨。 “老大啊老大,希望这是你愿意见到的结果!” 随着礼乐官一声高喝“拜太子”,诸王公卿与满朝文武纷纷跪倒在朱高煦身前,哪怕心中再不愿意,也只能朗声高喝道:“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自此,大明再无汉王朱高煦,唯有太子朱高煦! 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丁卯,帝册立长孙为皇太孙,因太孙之庆,大赦天下,恩泽四方。 与此同时,刘家港码头,朱瞻基正率五万战兵登船,即将出海远行前往美洲,为大明开疆拓土,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王朝! 朱瞻基身旁并无他人,除了他太子一脉的兄弟外,没有一个追随者。 说来也挺讽刺,夺嫡失败的他,再无任何人追随,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哪怕是那些文臣缙绅,也都不愿追随这个心狠手辣的君主,前往海外不毛之地! 对此朱瞻基也无可奈何,回头眺望了一眼金陵帝都,最终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去。 但正当这个时候,远处却传来了一声高呼。 “殿下且慢!” 听见这个熟悉的声音,朱瞻基难以置信地回过头去,只见杨溥正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跑来,身后是杨溥的家人。 “杨先生,你……” “太子爷把殿下托付给杨某,杨某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 听见这话,朱瞻基眼眶顿时就湿润了。 他郑重地看着杨溥,诚恳开口道。 “杨先生,你素有大才,留在大明自有锦绣前程,何必跟我去那不毛之地吃苦受罪?” “更何况我先前还那般对先生,先生何苦……” 杨溥摆了摆手,展颜笑道。 “殿下不必愧疚。” “我知道殿下本性不坏,先前不过是被戴纶那贼子蛊惑罢了。” “此去美洲前路不明而且危险重重,殿下身旁若无人出谋划策,只怕会有性命之忧!” “杨某不才自问满腹经纶,如今辞了朝廷的官职,已经无处可去,不知殿下可愿收留?” 朱瞻基哪里听不明白,这是杨溥在给自己台阶下。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朱瞻基也真的需要杨溥辅佐自己。 “先生大恩,朱瞻基永世难忘!” “若此行顺利,孤开创出大明王朝,必奉先生为国相!” 杨溥闻言会心一笑,当即命人把家眷都安排上船。 其实他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告诉朱瞻基,这的确是他杨溥的本意,但也是皇帝陛下的意思。 那位皇帝陛下对朱瞻基的疼爱,远远超过朱瞻基的想象。 就连这五万战兵,也全都是从京营里面抽调的精锐战兵! 有时候杨溥也会慨叹,如果太子爷没有英年早逝,汉王朱高煦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坐入主东宫了? 他想的这些,朱瞻基并不知情。 得了杨溥这位大才辅佐,再加上五万战兵,原本有些心灰意冷的朱瞻基,此刻也重新振奋起了精神,意气风发地下令起航! 美洲又如何? 不毛之地又如何? 他要去这不毛之地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明王朝! 第623章 迁都!朱棣迁都的真正原因! 乾清宫。 朱棣有些气闷。 因为他的太子有些不靠谱! 原本朱棣以为,让老二入主东宫后,这个逆子会受到鞭策,不敢再像以往那般恣意妄为。 毕竟自家老二的能力和本事,已经得到了他这位永乐皇帝的认可。 朱棣还想着让太子朱高煦监国理政,他可以过几年逍遥的安生日子。 可哪成想这个混账东西,哪怕是做了太子当了储君,依旧我行我素! 让他监国理政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臣经常连他人都找不到在哪儿! 一涉及到新政相关的事项,这个混账东西就冒出来了,直接拿了玉玺盖章,然后就不见了踪影! 每每想到此处,朱棣就有些气急败坏! 哪有你这样做太子的啊? 除了新政事项其他全然不关心在意! 正想着,只见一道人影走了进来。 “爹,你玉玺呢?” “放哪儿了?快拿来我盖个章!” 朱高煦大大咧咧地开口道,丝毫没有注意到朱棣的眼神。 找了半天也没瞧见玉玺,朱高煦这才抬头看向朱棣,顿时整个人愣在原地。 “咳咳,爹啊,你这么恶狠狠地盯着我作甚?” “呵。”朱棣轻笑一声,“太子殿下还真是日理万机,朝臣连你人都见不到,也不知道你这个监国太子爷一天到底在干什么!” 嚯,原来是有人打小报告了! 朱高煦丝毫不慌,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面。 “还能忙什么?一条鞭法推行得并不顺利!” “再说了爹你才是皇帝陛下,你一天不处理政务,躲在乾清宫干嘛?” 朱棣闻言一愣,随即愤怒地拍着案桌。 “还要老子处理政务?” “那老子册封你这个太子做什么?” “年纪轻轻地就知道偷懒,你不趁现在监国理政得一些经验……” 朱高煦无奈地翻了个白眼,不管你说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听。 他娘地,你好歹也是永乐大帝,怎么光想着让人帮你处理政务? 还好意思说我偷懒,你成天干嘛去了? 父子二人就这般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愿意让步。 沉默良久之后,还是朱高煦率先认怂开了口。 “倒是真有个事情,还得让您拿主意!” “说吧!”朱棣傲娇地回答道。 “北京宫殿马上就要修成了,如果您真要迁都北京,可以开始准备了!” 新都修成了? 朱棣闻言一喜,脸上露出了笑容。 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是永乐新郑的三架马车! 现在《永乐大典》已成,郑和下西洋也带回来了神种,就差迁都北京这最后一项了!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下令道。 “既然如此,那就放在明日早朝商议,给群臣一个信号。” 看着满心欢喜的朱棣,朱高煦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可到底是没有在这个时候扫兴。 因为朱高煦十分清楚,朱棣想要迁都北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不在少数,明日早朝只怕会不如人意! 毕竟北京地处边塞,气候也不算宜人,哪有住在金陵逍遥快活? 习惯了十里秦淮的温柔乡,想要让那些达官显贵们现在迁去北京,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高煦也能明白,朱棣为何非要迁都北京。 一是因为巩固政权。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是就藩北京,北京是他的封地,也是他造反政权的大本营、根据地。 朱棣在北京耕耘了几十年,也生活了几十年,这里是他的基本盘,一切都知根知底,就连北京的饮食都合他的胃口,为了皇位的稳固,朱棣需要迁都。 二是南京地理位置欠佳。 南京虽然富庶繁华,坐拥长江天险,且是六朝古都,看似适合作为明朝的首都,但是实际上,南京的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无一不是南方割据政权。 而大明王朝可是大一统帝国,此时南京作为首都,明显位置太靠南了,对中原与北方的掌控力极低! 要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可是因为信息传递、交通运输的不便,距离首都越远,军情传递、政令传达、军队调遣、粮草支援难度越大,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就越弱。 如果首都一直定于南京,那么在首都的带动下南方的经济会越来越繁华,而北方将会逐渐衰弱而导致人口无法增加,人口不足的北方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首都定于南京遥控北方防务,就必须面临一个战略选择——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 内重外轻战略必然导致边境力量不足,北宋覆灭之鉴犹在眼前;而如果外重内轻,唐朝安史之乱也是历历在目,朱棣自身也是通过镇守北京逐渐做大,长安、开封尚在北方犹有此等弊病,南京远在江南必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而如果要保证塞方稳固,必须驻守重兵,但是一旦重兵囤积,很容易尾大不掉发生叛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棣选择的办法就是“天子守国门”,直接迁都北京! 偌大一个北疆和中原地区,重要程度比肩江南等地,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这一点当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也曾考虑过,试图迁都西安、开封等地,可最后因为一系列变故不了了之。 最后则是朱棣作为一位有着雄心壮志与极大野心的英明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可以将战略中心集中于打击北方游牧政权。 北京作为南方粮食的集中目的地,同时也是九边大军军粮运输的起点,大部分北方边军的粮食都在北京的控制下,有利于稳固的控制军队。 更何况朝廷现在收复了岭北行省,并且土豆也开始了推广种植,只要将重心放在治理岭北行省上面,大明未尝不可永绝北虏之患! 总而言之,朱棣迁都北京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什么阴谋论,也是切切实实的国家大计。 定都南京首先不利于政权稳固,其次不利于国家战略安全,最后不利于朱棣开拓进取、经略北方,而迁都北京实际上是实现了大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军事防御的重心转移,对大明的统治有着深远的好处。 所以,迁都北京,势在必行! 就是不知道,那些个达官显贵,会不会老老实实地配合了。 第624章 迁都之争!天子守国门! 翌日,朝会! 满朝文武排班列好。 朱高煦此次站在了陛阶之上,太子该站的位置。 先是七部尚书各自汇报了一下重要朝政,让众人了解一下大政方针的进度,而后才是解决其他政务的时间。 “诸臣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大太监小鼻涕高喊了一声,按照流程没事就可以撤了。 可今日这场朝会,注定会不简单。 他话音刚落下,工部尚书宋礼就施施然地站了出来。 “皇上,臣有要事禀奏!” “准!” “北京新都宫殿已成,祈请陛下御驾北京!” “宋卿家辛苦了,既然新都已成,那朕意迁都北京,诸卿以为如何?” 朱棣高坐在龙椅上面,开口就是一个王炸!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 迁都北京! 北京新都这么快就修成了? 朝廷真的要迁都北京了? 群臣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虽然他们早就察觉到,皇帝陛下有迁都的心思,可真当到了这一刻,群臣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南京可是帝王佳丽地,又是六朝古都,作为都城不好吗,为何非要迁去北京那个苦寒之地?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罪受嘛! 七部尚书早就与朱高煦通了气,所以此刻老神在在地没有吭声。 可其余朝臣却是炸开了锅,尤其是那些南方臣子,反对的声音最大! 他们本就是南人,去了北京能不能适应暂且不谈,关键在于他们的家族产业基本盘可全都在南京! 这要是真迁都北京了,那一切可都要从头开始,这对于南臣而言简直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当即就有人站了出来,高声反对道。 “皇上,臣反对迁都北京!” “奏!” 朱棣也明白,总会有蠢货看不清形势跳出来反对,所以他倒是没有动怒,而是想听听这些蠢货有什么借口托辞。 这名官员一甩袖袍,开始侃侃而谈。 “皇上,北方乃是苦寒之地,所产之粮并不能供应朝廷所需!” “如若迁都北京,那粮食问题如何解决?” 朱棣没有吭声,而是给了朱高煦一个眼神。 老子都让你做太子了,你总得出出力吧? 感受到皇帝陛下的目光,朱高煦只能无奈接话。 “工部近几年在疏浚大运河,现可保证漕运畅通!” 北京没粮,那就从南方调粮,问题不大。 可此人早就预料到了,继续追问道。 “太子殿下的意思是,依靠漕运从南方调粮去北平吗?” “可太子殿下想过没有,朝廷每年需要从南方向北京大量调集漕粮,仅在漕运一项就会损耗百万石粮草!” 哟,有点意思! 朱高煦有些惊讶地看了此人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沿途就需要养活大量的漕丁、纤夫,这些都是因为都城在北京的额外开销。” “而漕粮由南到北几千里运送,光是损耗与漂没就得十成去了三成,这又是一大笔损失!” “若是大明不迁都,仅此两项就能为朝廷省下几百万石的粮食,用以发展民生难道不好吗?” 不得不承认,此人的确有几分见识,也不是在胡搅蛮缠。 朱高煦见他身着绿色袍服而且模样年轻,忍不住追问道:“你是何人,现居何职?” “臣王翱,忝为兵部主事!” 王翱! 原来是他! 朱高煦恍然大悟。 这是于谦那一榜的探花郎! 说起来,这一榜的几个小子,现在都被朱高煦扔了出去。 状元陈循被扔去了东鲲,接任杨溥东鲲布政使一职。 而榜眼陈鼎则被扔去了南洋旧港,顶替年迈的黄淮大学士。 至于于谦于大爷则是在安南从县令做到知府,现在被扔去了岭北,接替杨荣出任岭北布政使一职。 一晃眼,七八年时间就过去了啊! 朱高煦有些神情恍惚,直到朱棣提醒了一声,这才回过神来。 “太子?” “王翱,账不是这么算的。” 既然是有才华的,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提点他一下。 “

相关推荐: 旺夫   淫魔神(陨落神)   镇妖博物馆   树深时见鹿   婚里婚外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神秘复苏:鬼戏   山有木兮【NP】   顾氏女前传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