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小说

700小说> 穿成恶毒小姑子怎么办(NP) > 第46章

第46章

暗自松了口气,至少今日汉王唤自己二人前来,不是让自己二人来挨骂受气的。 一念至此,二人也识趣地向朱高煦道喜,气氛顿时无比融洽。 闲聊了一阵后,朱高煦这才笑问道:“距离上次议政过去了这么久,二位也应该想明白,本王为何让你们去旧港了吧?” 听到这话,二人顿时一愣,没有反应过来。 为什么让我们去旧港? 因为你狗啊! 逮着机会就把我二人流放往死里整! 党同伐异,铲除异己,还需要什么理由吗? 狗贼朱高煦,这是往自己二人伤口上撒盐啊! 杨士奇叹了口气,硬着头皮询问道:“敢问汉王殿下,此话是什么意思?” 朱高煦闻言顿时大失所望,他以为哈士奇怎么着也该有些见识,不至于像黄淮这么蠢。 然而事实证明,他还是高看了这个杨士奇。 文人就是文人,程朱还是那个程朱,即便杨士奇是当世人杰,也挣脱不了程朱的束缚! “罢了,本王就说简单点。” “旧港宣慰司在你们眼中,或许是什么海外蛮夷之地,但是你们真正去了解过吗?” “南洋作物尤其是稻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里土地肥沃,而且没有四季之分,水稻完全可以一年三熟!” “稻谷一年三熟,你们两位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吧?” 二人:“!!!” 一年三熟! 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江南一带重赋重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江南之地土地肥沃,水稻一年两熟,被誉为鱼米之乡! 这尼玛,南洋稻谷竟然可以一年三熟! 那朝廷要是控制了整个南洋之地,那岂不是凭空多出一个比江南还要富庶的超级大粮仓?! 杨士奇惊了,眼睛变得一片血红。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一个让自己重返朝堂进入中枢、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只要自己在旧港干得出彩,将其打造成为又一个鱼米之乡,那他杨士奇绝对可以凭借这出色的功绩,重返朝堂步入中枢! 然而,唯一的隐患在于,旧港之地汉夷杂居,而且那些汉人对大明根本没有什么归属感。 他与黄淮两个读书人前去,只怕是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想着,杨士奇当即提出了这个隐患,不料惹来了汉王爷的一阵大笑。 “杨士奇啊杨士奇,你还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谁告诉你只要你们二人去的?本王是让你二人去旧港宣慰司布政,不是让你二人去送命的!” “除了你们两个布政使外,你们可以挑选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监生、官员一同前往,只要他们愿意,人数不限,多多益善!” “并且为了你们的安全着想,本王还会抽调三个卫所的兵力,陪同你们前往,为你们在旧港布政保驾护航!” 闻听此言,杨士奇黄淮简直欣喜若狂,如果被天上掉落的馅饼砸中了一般。 如果真如汉王殿下所言,那他们非但不是孤家寡人,反而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 三个卫所,合计一万六千余人,除去老弱病残,也至少有一万战兵可以上阵杀敌! 大明一万战兵,别说旧港这弹丸之地,努力一把说不定整个南洋都可以打下来! 而且其余文官干吏甚至人数不限,只要他们能够招揽得到,可以带走一大批人! 一想到这儿,二人对视了一眼,尽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喜意。 这还真是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啊! 杨士奇随即看向朱高煦,“汉王殿下,此言当真?只要他们愿意随我二人前去旧港布政,有多少就可以去多少,而且人数不限?” “对,就是这样。”朱高煦脸上浮现出了古怪笑容,“只要你有本事,就算是杨荣等朝堂大员愿意跟你走,本王也绝不阻拦!” 你娘的,那些程朱文人老子巴不得你全都带走才好,省得新学推行后老子闹心! 杨士奇处于巨大的狂喜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汉王爷脸上的古怪笑容。 他只知道,这位汉王殿下,今日给自己二人指出了一条明路! 第189章 杨士奇,去南洋开疆拓土吧! 汉王府。 杨士奇黄淮二人喜不自胜,破天荒地对汉王殿下心生好感。 诚然,他们被逐出了朝堂中枢,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外蛮夷之地! 但是监国汉王爷并没有一棒子把他们打死,反倒是给了他们一个重返朝堂的大好机会! 旧港宣慰司,稻谷一年三熟,仅凭这一点,二人就看到了希望。 只要将旧港这块地方经营好了,打造成又一个鱼米之乡,将粮食通过郑和船队源源不断地运回大明,这可是就是大功一件! 到时候,谁能阻止他二人重返朝堂? 然而正当二人高兴的时候,朱高煦却突然开口,给他们泼了盆冷水。 “你二人不要高兴得太早,本王让你们去南洋,可不是仅仅为了一个旧港!” 听到这话,杨士奇一愣,黄淮直接发蒙。 不是为了一个旧港? 难不成你还想要吞并整个南洋?! 杨士奇身子一颤,有些骇然地看向汉王朱高煦。 这位监国汉王爷,胃口未免太大了些。 如果杨士奇没有记错的话,年前汉王爷还会见了郑和三人,准备让他们去倭国走上一趟,对倭国下手! 现在汉王又命自己二人前去南洋旧港宣慰司布政,这是开始布局南洋了吗? “汉王殿下,臣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等会儿你就明白了,估摸着他们也快到了!”朱高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抛出了一个消息。 还有人要来? 杨士奇黄淮对视了一眼,尽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去旧港布政,这差事可能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很快郑和吴宣王景宏三人联袂而来,一见到杨士奇黄淮二人后,三人都有些错愕。 毕竟这杨士奇和黄淮可是铁杆太子党,他们怎么会出现在汉王府中? 朱高煦注意到了他们的异样,笑着宽慰道:“先入座吧,唤你们前来,是因为本王的《万国堪舆图》终于绘制完毕了,你们有幸见到一个真正的世界!” 众人:“???” 啥? 真正的世界? 《万国堪舆图》? 郑和三人面色一喜,毕竟他们曾从汉王口中听过这个消息,所以一直很是期待。 但杨士奇黄淮二人却是愣在了原地,满脸茫然之色。 直到朱八命人抬上来了一副巨型堪舆图,二人只是瞟了一眼后便惊得呆立当场,眼睛瞬间瞪得滚圆。 在这副巨型堪舆图上,原本应该居于世界中心的中土,竟然只是在一块大陆上偏居右侧! 而且像这样的大陆,竟然有整整七块,被海洋割裂开来! 幅员辽阔的大明王朝,也仅仅只是在这《万国堪舆图》上占据了一角,跟前宋偏安一隅似的! 在大明王朝的西边,还有贴木儿汗国,还有奥斯曼帝国,还有拜占庭帝国,还有更西边的一众小国…… 看着眼前这副堪舆图,杨士奇与黄淮整个人都傻了,无数疑问涌入脑海。 这些国家都是哪儿冒出来的东西? 为何偌大的大明王朝,仅仅是居于这堪舆图东侧,偏安一隅? 难道不是“中土居中,瀛海四环”吗? 西域及以西之地竟然还有这么辽阔的疆土? 还有那贴木儿汗国,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辽阔到令人恐惧的疆土? 它西边那个奥斯曼帝国,在堪舆图上张牙舞爪地又是什么个意思? …… 无数疑惑盘踞脑海,这巨大的震撼与冲击,险些让二人心神失守,彻底疯狂。 “这……这……不可能!” “这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不出意料,二人下意识地连呼不可能,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朱高煦倒也不动怒,毕竟他能理解二人现在的心情。 不止是大明,历朝历代的人,一直受传统地理观“中土居中,瀛海四环”的影响,以致于他们本能地认为中土大地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且中国帝王确立的是“中式宗主观”,也就是说君主作为天的儿子,受命于天! 除了领有中土直接统治外,天下的其它地方也全归天子统驭和教化,是为天下共主。 加之儒家“尊王攘夷”、“怀柔远人”、“尚德抑武”这些思想言论的洗礼之下,导致华夏历代帝王那都是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治夷狄”是他们的传统观念,“统而不治”、“抚而不治”是他们的常用手段! 换句话说,我比你强,但我不会暴力强权欺负你,而是要用仁德感化你,让你主动认我做老大! 守着中土这一亩三分地,历代帝王就高兴得合不拢腿了,哪里还有心思东征西讨。 郑和三人如果不是下西洋涨了涨见识,此刻的表现只怕也会和杨士奇二人一样,被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良久之后,杨士奇这才从震撼中回过了神来,神情苦涩地开口道:“汉王殿下,这堪舆图所记载的内容,是……真的吗?” 朱高煦也没有解释,而是看向了郑和。 郑和当即从怀中掏出了一副海图,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杨士奇。 “杨大人,这是我三下西洋所记录的海图,你可以自行对照一下。” “我只能说,汉王殿下这堪舆图,堪称我大明的无价珍宝!” 杨士奇摊开海图,与《万国堪舆图》一对照,整个人又傻了。 两张图上有记载的内容,竟然大差不差。 郑和海图更加详细,沿途的小国甚至物产都有记载,但内容篇幅却是少得可怜,毕竟他现在还未真正走出南洋! 而眼前这幅汉王府制作的《万国堪舆图》,囊括了整个世界,内容比较简略,但应有的地方没有丝毫疏漏。 比如,郑和东洋出发至南洋这条海路,竟然不谋而合…… 那也就意味着,眼前这幅《万国堪舆图》,是真的! 杨士奇傻了,黄淮愣了,二人对视了一眼,恨不得直接嘎过去。 他们二人甚至他们祖祖辈辈都相信的信念,此刻正被汉王朱高煦用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强行撕碎了! 汉王朱高煦,你好毒啊! 当然,汉王爷可不喜欢惯着他们。 眼瞅着二人也没疯没癫,直接道明了自己的深意。 “或许你们也猜到了,本王准备布局南洋,从安南到占城,再到旧港,这是一条天然的海岸线,你们需要做的不止是掌控旧港,而是这条海岸线!” “本王会命张辅全力配合你们,杨士奇黄淮,你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你们最拿手的事情,带着一大批文人儒生前去布政,宣扬你们的圣贤之道,弘扬你们的程朱经学!” 二人:“!!!” 你大爷! 汉王朱高煦的胃口,简直大的惊人! 他要的不只是旧港这块海外飞地,他要的是整个南洋! “杨士奇,去南洋开疆拓土吧!” 第190章 寡廉鲜耻!口上圣德,手下龌龊! 大堂内,气氛凝重。 “南洋的重要性,本王方才已经说了,只要经营得好那就是一个超级大粮仓,你们也知道,我大明连年天灾不断,导致粮食减产严重,百姓食不果腹……所以粮食现在反倒成了制约我大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提及此事,朱高煦同样叹了口气。 中国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得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王朝轰然崩塌,小冰河时期是重要推手之一。 冰河冰河,顾名思义,就是奇寒无比,尤其是明末到清初,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 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年天灾不断,无数百姓成为饥民流民,加之气温寒冷无比,粮食大幅度减产,朝廷又无力赈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天灾不断,流民增多,土地荒芜,没有粮食……最终偌大一个大明王朝,在流民饥民的怒火之中轰然崩塌! 可怜朱高煦的便宜后代,崇祯皇帝,本欲励精图治挽救江山,却是无力回天,最终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成了一代“煤山战神”……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想着,朱高煦悚然一震,收敛了思绪。 “当然,除了粮食,南洋之地还有矿产、土地、人口等资源,要是做得出彩,五年之内本王保证让你二人重返朝堂中枢……” 听到这话,黄淮一惊,下意识地问道:“汉王爷,矿产与土地臣可以理解,可以成为我大明的资源,但是这人口……怎么能算资源……” “怎么不算?那黄淮你说,朝廷如何安置那些反抗的土著蛮夷,难不成全都给宰了?” 朱高煦笑了,这些儒臣真是入戏太深,都快把自己当成圣人了,还想用仁义道德那一套对待外邦蛮夷。 人家只是现在打不过你,要是打得过你,你看看他们会不会杀入大明砍了你的狗头,打你儿子还睡你老婆! “本王留他们一命已经算不错了,让他们为我大明基业献上几分绵薄之力,也可以减少一些他们自身的罪孽。” 黄淮:“???” 你大爷! 你是真恶毒啊! 侵占人家的家园,还要奴役人家! 现在还有脸说这是让他们赎清自身罪孽? “汉王殿下,如此掠夺人口进行买卖,那我大明与蛮夷何异?怎么能把人当牲口一样贩卖,这有违圣人之道啊……” 黄淮大学士义愤填膺,此刻已经是出奇的愤怒。 他甩开了膀子,准备同汉王据理力争一次,绝对不能开掠夺人口这个先河。 大明一向怀柔威远,以德服人,岂能容汉王恣意妄为,破坏大明作为宗主国的仁德印象? 然而汉王爷听了这话,只是淡淡地笑了笑,问出了一个问题。 “黄淮,你府上有下人吗?家中有奴仆吗?” 闻听此言,摩拳擦掌的黄淮大学士如同一只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慷慨激昂的腹稿全部胎死腹中,憋得他满脸涨红。 府上有下人吗? 家中有奴仆吗? 这两个问题,如同一双黑手,狠狠给了黄淮两个大嘴巴子! 毫无疑问,那自然是有的。 文人士大夫耕读传家,又不可能真让他们自己耕地,再者他们获取功名之后,那就是老爷大人,也不可能自己洗衣做饭吧? 所以,哪家府上没有几十甚至上百个下人? 朱高煦见他语塞,顿时脸色一正,厉声呵斥道:“那你告诉本王,你府上的下人奴仆,是不是我大明子民?!他们是不是大明百姓?!” 黄淮被吓住了,讷讷不知所言。 朱高煦却没有放过他,冷笑着嘲讽道:“你说外邦蛮夷不能买卖,这有违圣人之道,那你们这些文人老爷们,买卖大明百姓的时候,怎么不想起圣人之道?怎么,你们奴役我大明百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就过得很是滋润,换作外邦蛮夷就不行了?” 一阵辛辣嘲讽,臊得黄淮满脸涨红,但他根本没有办法反驳。 “本王看你们这些混账东西,真是无耻之尤,一边高唱什么圣贤之道,一边却又做尽男盗女娼鱼肉百姓的恶行,你还有脸跳出来指责本王的不是,黄淮啊黄淮,你在狗叫什么?” 面对汉王爷陆地键仙般的全力输出,黄淮大学士根本招架不住,被吓得面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流。 “你再狗叫,影响本王的南洋布局,那你别去南洋了,直接滚去诏狱吧,本王让你九族全都进去陪你!” 此话一出,黄淮大惊,哆嗦着身子当即跪倒在朱高煦面前。 “汉王殿下,臣……臣知错!” 骄傲如他黄淮,为了九族亲眷,也只能臣服在汉王爷的淫威之下。 朱高煦见状冷哼了一声,“掠夺那些外邦蛮夷来充当奴隶的角色,解放我大明那些出身悲惨的奴籍贱籍百姓,这样我大明将会凭空多出一大批安居乐业的耕户农户,这是于国有益的事情,本王不希望再向你们解释第二遍!” 汉王朱高煦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展露了他的野心,黄淮已经被吓傻了,杨士奇却突然举起了小手,弱弱地问了一句。 “汉王殿下,若是我们与当地土著蛮夷起了冲突该如何是好……” “呵呵。”朱高煦冷笑了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儒家的道理,还需要本王教你吗?那三卫战兵难道是摆设?谁敢不尊王命,屠了他们!” “那些土著蛮夷,愿意臣服的,视为大明子民,不愿臣服选择抵抗的,那就打到他们臣服为止,男的拉去矿洞做苦役旷工,女的送入大明为奴为婢……” 嘶……真狠呐! 听到这话,杨士奇倒吸了一口凉气! “汉王爷,此举有伤天和,有违圣人之道,朝野上下只怕不会同意……” “本王需要他们同意吗?老头子那边知道就行了,他巴不得本王替他开疆拓土,再说你们这些文人难道当真宁愿用大明百姓为奴为婢,也不愿视外邦蛮夷为奴隶,就不怕被世人戳脊梁骨?” 面对汉王的质问,杨士奇张了张口,却是没有继续出言。 因为,他无话可说,否则会被戳脊梁骨。 文人老爷们说什么奴役外邦蛮夷有违圣人之道,那为何府中上下满是奴仆下人? 难不成大明百姓的命,还比不上那些外邦蛮夷? 外邦蛮夷的命是命,大明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这个消息一旦宣扬出去,他们这些文人士大夫,会被天下百姓戳一辈子的脊梁骨! 朱高煦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望着眼前这幅略显简陋的世界地图,心中豪气顿生。 他沉思良久后,这才看向哈士奇,幽幽开口道。 “杨士奇,你想做大明的千古贤相,为大明开拓南洋基业,还是想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 第191章 哈士奇:政治家绝不甘于平庸! 这个抉择,对黄淮而言,或许艰难到了极点。 毕竟这与他终生所学的儒家仁义理念相悖,短时间让他做出决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学了一辈子程朱,读了一辈子程朱,就算入朝为官准备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用的也是程朱,现在让他违背程朱理念,黄淮自问他做不到。 然而杨士奇不同,他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人杰,他有着政治家的智慧与野心! 那个日后通过内阁重塑相权的三杨之首,备受后世赞誉的大明贤相,岂会甘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朱高煦很有信心,杨士奇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也是为何他选择将哈士奇放在南洋的真正原因。 南洋布局,需要一位顶尖人杰坐镇,打仗的事情可以交给张辅这个帅才,但后续接收治理等一系列问题,不比打仗轻松半分! 大明第一位掌控实权的内阁首辅杨士奇,绝对有这个能力与手段,替大明开拓并奠定南洋的基业! 至于黄淮,一个添头罢了。 他要是再敢无理取闹,影响南洋大业,朱高煦当真不介意给他扔诏狱里去,一直关到死! 一阵长久的沉默之后,杨士奇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还是做出了决断。 “若皇上首肯,臣愿去南洋,为大明开疆拓土,奠定不世之基业!” 听到这话,汉王爷终于笑了。 这才是杨士奇啊,那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个将相权凝聚在内阁的西杨贤相! “放心吧,折子年前就已经递过去了,老头子肯定会同意。” “你们二人可以回去准备了,本王会命吏部尚书蹇义全力配合你们,只要你们看中的人才,都可以强行征调,当然要害职位与人员除外,你们别想把本王忽悠去南洋!” “臣明白!” 黄淮:“???” 啥? 结束了? 我还没表态啊! 黄淮大学士一脸懵逼地参与了全程,又一脸懵逼地跟着杨士奇走了。 离开了汉王府,杨士奇忧心忡忡地走在前面。 黄淮紧走几步追了上去,满脸怒容地指责道:“士奇,你怎么能答应汉王如此血腥残忍的要求?真要按照汉王的意思做了,将来青史之上,只怕你我二人会成为千古罪人,受万世唾骂啊!” 这话可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按照汉王朱高煦的计划,他黄淮与杨士奇将会成为南洋计划的主持者与推手! 英国公张辅有统帅之才,此刻受命征讨在交趾叛乱的陈氏旧臣,王师势如破竹,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杀叛军节节败退,估摸着再有个几个月,张辅就可以平定交趾叛乱。 届时南洋计划发动,张辅肯定去依照汉王之命率军南下,抢占汉王口中的海岸线! 那他黄淮与杨士奇,不得不执行南洋计划,成为这血腥计划的参与者,甚至是执行者! 仅是从汉王口中那轻飘飘的话语,黄淮就能预料得到,一旦这血腥计划发动,整个南洋的土著蛮夷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要么臣服,要么死亡! 这注定,将会是一条充满血腥与死亡的道路! 杨士奇停下脚步,没好气地瞟了黄淮一眼。 “宗豫,老夫也想问你一句,你府上下人几何?奴仆几何?” 黄淮闻言一怔,随即怒道:“五十步笑百步,难道你杨士奇府上就没有下人?” “对不起,老夫府上还真没有!” “我杨士奇自幼贫寒连死了两个父亲,颠簸流离辛苦求学了二十年,常年湖广江夏之地,靠着讲学收徒赚取微薄收益赡养老母亲,最后靠举荐才进了文史馆步入仕途……” 杨士奇叹了口气,目光变得有些迷离,浑身充满了沧桑之气。 “然而谁曾料想,建文皇帝重用文人不过只是做做样子,并未真正重用我们这些贫寒文人,这一编纂修书就是四年之久,直到皇上即位称帝,欣赏老夫的学识,老夫才有机会升任翰林院侍讲,并且得以进入内阁,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越是得之不易,越是让人珍惜,所以即便老夫入阁辅政还身兼要职,也从未接收过任何人的贿赂,家中只有一老母一贫妻,别无他人!” 听到这话,黄淮傻眼了,支支吾吾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相比于人生坎坷的杨士奇,他黄淮乃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未因生计发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更不曾体会过底层百姓的艰辛。 所以,他完全不能理解,汉王为何要替奴籍贱民发声,甚至不惜违背儒家理念,制定出血腥暴力的南洋计划,荼毒那些地方土著蛮夷。 杨士奇扭头看着黄淮,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满。 “黄宗豫,老夫已经年近半百,却始终不得施展心中抱负,半生蹉跎至今,早已没了其他选择!” “你只比老夫小上两三岁,为何这心性与见识如此不堪?” 黄淮:“???” 啥? 不堪? 你咋也针对我? 这不是人身攻击吗? 我黄淮招谁惹谁了啊我? 杨士奇可一点不惯着黄淮,事关他未来能否重返朝堂,进入权力中枢,所以他觉得有必要给眼前这个蠢货好好上一课。 “此去南洋旧港,注定不会太平,老夫需要的是一个得力臂膀,助老夫尽快掌控旧港,进而执行汉王的南洋计划。” “若你黄宗豫还不懂变通,张口闭口仁义道德儒家圣言,老夫会请求汉王殿下换一个人,哪怕亲手将你送入诏狱,那也在所不惜!” 黄淮:“!!!” 你大爷! 你什么意思? 我干嘛了我,还要送我入诏狱! “唉,你好好想想吧,难怪汉王说你是个添头。” 杨士奇长叹一声,说完转身就走,留下黄淮一人愣在原地。 啥? 添头? 我是添头? 狗贼朱高煦,你才是添头,你全家……这可不兴说啊! 汉王府。 朱高煦带着郑和三人,正站在阁楼上,注视着杨士奇与黄淮的举动。 见此情形,郑和忍不住开口道:“王爷,杨士奇此人的确有大才,但是这黄淮……就是一个迂腐酸儒啊,让他去南洋布政会不会得不偿失……” 听到这话,朱高煦嘴角露出了一丝古怪笑容。 “迂腐的酸儒好啊,越多越好,你们别看这黄淮蠢,他在士林中的影响力摆在那里,连杨士奇都比不过。” “本王给了他们二人一个承诺,只要做得好就有机会重返朝堂,他们自然会尽心竭力,尽可能地带走能带走的人!” “至于让他去南洋会不会得不偿失,这就是你多虑了,这些程朱文人张口闭口就是仁义道德,最喜欢拿圣人之道说事,让他们去教化地方土著蛮夷,你说会是什么结果?” 此话一出,郑和三人顿时变了脸色,神情顿时变得古怪了起来。 水师大将军吴宣突然笑道:“王爷,论恶心人,还得看您啊!” 朱高煦闻言一愣,随即怒骂道:“你他娘的不会说话就闭嘴,没人把你当哑巴。” 吴宣只得讪笑了两声,以掩饰自己的尴尬。 得,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刚才都记下堪舆图了吧?美洲有粮食神种,郑和什么时候去拿回来。” “王爷放心,解决船队跨洋远航的隐患,臣就会再次启程出海远航,定为大明带回神种!” 第192章 征倭国?打南洋?朱棣人都傻了! 大同府,北伐大军,中军大帐! 这大同府,即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云州,当年被儿皇帝石敬瑭割于契丹,自此陷落于异族铁蹄之下长达一百六十多年之久。 直至大明鼎立,兵马大元帅徐天德一举收服燕云十六州,朝廷改云州为大同府,下辖四个州,七个县,向南距离山西布政司驻地六百七十里。 大同地区“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被誉为北平的西北屏障。 放在以往,云州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杀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 毕竟对于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 在国力昌盛时期,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在国力衰弱的时候,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与前沿,是军事斗争的“战略缓冲带”。 长城对于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南下则能起到防御屏障的作用,而紧挨着长城南侧的燕云十六州,以其坚固的城池、巍峨险峻的山脉及横贯交错的大河构成了战略上又一道防线。 它是长城防线的有力依托,与长城构成唇亡齿寒、互相支持的关系。 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的少数民族,无一不是通过这地方杀入中原,而历代汉家王朝,也都把大同地区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战场,将大同作为巩固其北部边防的北边重镇! 到了大明朝,大同府防卫山西的北部,在地形上好似蒙古高原向南突出的部分,对于北平附近的华北平原,有居高临下之势,故而在战略上十分重要! 也正因为如此,大同府成了九边重镇的核心地带。 这里城堡建筑最多,长城是双重的,分外长城和内长城。 宣府和大同,是长城边防的要冲,而大同边镇又常被称为九塞之冠。 毕竟,这一大块地方,以前叫做燕云十六州! 自春节一过,朱棣当即下令,三军继续推进,向宣府大同一带集结。 永乐大帝本就不是一位耽于享乐的帝王,而是一位作风果决的铁血皇帝。 随着他一声令下,永乐朝第二次北伐,也就此正式开始! 大帐内,一众武将们吵得面红耳赤,朱棣悠哉悠哉地坐在龙椅上抿着茶水。 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型沙盘,柳升与吴高等靖难名将正围拢在沙盘之前,吵得不可开交,似乎在争论何人为先锋官一事。 毕竟现在大明周边,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也只剩下这漠北草原上的鞑靼瓦剌。 上次北伐,打趴了鞑靼,就只剩下了这次北伐的目标瓦剌。 如果再不争抢一下,那他们日后上哪儿捞军功去? 勋贵集团与文臣集团不一样,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但是武夫丘八呢? 只有军功! 军功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一切! 正当此时,大帐外突然进来一道人影,身着锦衣卫飞鱼服。 “报,应天府锦衣卫急报!” 朱棣眉头一皱,心中对纪纲略微有些不满。 急报急报,成天都是急报! 老子让你这条看门狗在应天看家,不是让你天天给老子发急报的! 应天有老二监国,有老大坐镇,还有杨士奇金忠等人辅佐,能出什么事情? 想着,朱棣有些无奈地接过奏报,翻开一看,眼睛却是瞬间瞪得滚圆。 这封急报,署名人不是纪纲,而是老二! 而信件里的内容,更是让永乐帝看得头皮发麻。 “这个混账东西,他到底想干嘛?” 众将闻言顿时安静了下来,气氛诡异至极。 不用怀疑,大家心里都明白,皇上口中的“混账东西”,指的是谁。 嗯,除了那位监国汉王爷,应该没有其他人了。 上回掏了皇上的小金库,导致皇上勃然大怒,差点取消北伐直接回去收拾他了。 这回,汉王爷又干了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 赵王爷站在一旁,心中升起了无限怅然。 老二啊老二,你个王八犊子,你就不能安分一点? 他娘的让你监个国理个政,你老老实实地做就是了,成天闹什么幺蛾子啊! 朱瞻基也感到好笑,心中暗自为自家二叔默哀。 惹怒老头子一回,可能侥幸躲过,但是你老虎屁股摸上瘾了,这不是找死吗? 薛禄等一众大将此刻心中也很是无语,他们生怕皇上被气昏了头,脑袋一抽这仗不打了,回去揍汉王去了。 一段诡异的沉寂之后,朱棣突然开口道:“今儿先到这儿吧,赵王留下!” 听到这话,众将心中一凛,立马识趣地退走,留下赵王爷一人愣在原地。 朱瞻基想要留下,然而还未开口,便被朱棣瞪了出去,不敢吭声。 “老三呐,你收拾收拾回应天一趟!” 朱高燧:“???” 啥? 回应天? 这他娘的马上打仗了,让我回应天? 咋滴老二跟老大在应天把脑浆子打出来了啊? “不是啊爹,这马上打仗了,儿子这一走,您的安危谁负责啊?” 说实话,朱高燧是真不想回去。 这他娘的老二跟老大在应天干仗呢,自己这个老三回去,不是送羊入虎口,主动卷入这些是非漩涡吗? 朱棣闻言心中一暖,没好气地笑骂道:“你爹我身旁跟着五十万大军,有个屁的危险!” “倒是这个老二……唉,你自己看看吧!” 朱高燧接过密信一看,下一刻脱口而出怒骂道:“他娘的老二疯了吧?征倭国?打南洋?他怎么不打到帖木儿汗国去啊!” 麻了! 赵王爷麻了! 他还以为老二跟老大在应天干仗呢,结果却是老二想跟全世界干仗! 打倭国,打南洋……打你姥姥! “爹,老二这

相关推荐: 开局成了二姐夫   万古神尊   山有木兮【NP】   树深时见鹿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乡村透视仙医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弟弟宠物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